Wednesday, July 29, 2009

讀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雲來雲去/陳文輝


近日,重讀了羅宗強先生的《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本書共四版:199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1992年臺灣文史哲出版社再版(繁體字版)、2003年南開大學出版社三版以及2005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四版(收入《名家學術文庫》)。羅氏在後記中雖聲稱本書祗是撰寫《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時的“副產品”,但羅氏斷斷續續寫了四年才完成的這本小書,實是古典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

羅氏以東漢和帝後期爲上限,以劉宋的建立爲下限,深入地探討了士人心態的變化及其原因。祗要比較那遵循森嚴的師法家法、擁有強烈的儒家正統觀念的漢代士人與那晉宋之交瀟灑飄逸、追求寧靜的精神天地的東晉名士,士人心態在這段時期中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是無法忽略的現象。在期間,士人心態經歷了四次重大的改革:從漢末士人對大一統政權“由親近而走向疏離”之情感的變化、到正始士人“充滿著哲學的意味”之思想的變化、再到西晉名士“任自然而縱欲”之行爲的變化、最后到東晉名士“寧靜高雅”之人生理想的變化,形成了四個鮮明階段。

羅氏指出個別士人的心態雖然千差萬別,但就士人群體普遍的心理趨勢而言,主要受著政局和哲學思潮兩大因素的影響。漢末至兩晉是政局與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羅氏能敏銳地甄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事件,將一團亂絮的歷史與玄理梳理出其前因后果與發展脈絡,并據此分析其與士人心態之間的交互影響,實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羅氏又從對玄學發展的分析中,提出“玄學思潮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現實生活的需要”這一觀點,對于筆者了解和評價魏晉人士與玄學都提供了很大的啟發。

本書雖然是以反映士人群體普遍心理趨勢的歷史真相爲目標,但羅氏除了宏觀地論述了每個時期的趨勢,還搜集、辨析了大量的史料,從微觀的角度進行了相當深入而細膩的個案探討,讓所論述的大趨勢不但不會抽象難解,反而生動鮮明。如探討嵇康被殺的悲劇結局時,揭示并細致地論述了嵇康的人生觀與司馬氏政權的政治理念之間的不相容,對此問題下了相當有說服力的結論,尤其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謂人心叵測,別說遙遠的古人,就算是同處一個時代的當代人在想甚麽,以目前心理學的發達仍然不好分析;隔著一千八百多年的時光,要從有限的文獻材料中推測古人的“心態”無疑是一件困難事。特別是從建安算起到劉宋建立年間,魏晉士人的行爲和思想是如此多元而復雜;要從這千差萬別的行爲和思想中,歸納出魏晉士人心態那“總的大體一致的趨向”,更是難上加難。今日重看此書,體會其中難處,對作者廣博的學問與嚴謹的學風不由得萬分欽佩。


圖書資料: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Monday, July 27, 2009

觀看決定色情?

/黃麒達


說到拍照,不期然會想起一位有亮眼樣貌(我必須這麽形容,因爲她多半會接觸到這本刊物)、又與我同姓的女性友人。回看每張留有她倩影的照片,不難發現這位友人都會擺出幾乎相同的姿勢,以便讓自己成爲相中焦點。露出廣東人所謂的“四萬咁口”的笑容,再加上亮麗大眼睛,自然就能讓人留下印象。印象中,自己曾在許多那位女性友人也認識的朋友面前拍照時,特意模仿她的招牌笑容,以示調侃。心中其實有這麽一種疑惑:

“拍照罷了,需要笑得那麽夸張嗎?”

當然,很多人在拍照時,也笑得很夸張的。自己就是其中一個這樣的人。

這種可能是大家都會無意中表現出來的共同行爲,究竟可作怎樣的理解;不妨參考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先揭露書中一些主要觀點:


“觀看先于語言。”


這是一個叫我震撼的論述,仿佛告訴我漢字如果是起源於圖畫的話,能否借助與這樣一種前衛的觀點的解說呢?實在讓我思考良久。的確,影像能夠承載的訊息實在多於文字,而影像與文字之間的關系,不妨依循書中的一些提示去理解——中世紀的人們對於地獄的理解,大概等同於我們現在對地獄的想象。被火焰充塞的地獄形象,原來可能源自與當時人們對於火灼的經驗,繼而構成地獄的具體形象。

或許扯遠了,到底人們在拍照時擺出固定姿勢的行爲,有何特別指示?這就必須先弄清楚我們對於拍攝行爲的理解了。或許我們都會有這麽樣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爲拍攝能夠把歷史定格下來,永作留存。然而,拍攝出來的照片不過祗是展示了一種觀看的方式,讓觀看者遵循照中提供的角度去詮釋當中的影像。每一次的取鏡,都是攝影者通過鏡頭在作出示範,要求後來的觀看者必須依循自己的視野去認知被拍攝之物。有了這一層認知,再來看書中其它有趣的觀點,就不難理解被拍者——尤其是女性——的種種行爲了。

“於是,女性把內在於她的‘觀察者(surveyor)’與‘被觀察者(surveyed)’,看作構成其女性身份的兩個既有聯系又是截然不同的因素。

她必須觀察自己和自己的行爲,因爲她給別人的印象,特別是給男人的印象,將會成爲別人評判她一生成敗的關鍵。別人對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覺。

男性則先觀察女性,才決定如何對待她們。結果,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形象,決定了她所受的待遇。爲了多少控制這一過程,女性必須生來具有這種控制力,并使它深入內心。”

倘若認同以上書中的觀點,那麽女性(指懂得上鏡的女性)可能在潛意識中,早就已經清楚拍攝這種行爲,究竟體現了怎麽樣的真實意義。她們知道後來的觀看者,祗能夠依固定的視角去看待被拍攝出來的照片,所以懂得展現自己最有自信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她們的眼神永遠懂得對焦,仿佛就在和後來不知名的觀看者有深刻的眼神交流。當然,攝影者似乎也有了一定的共識,認同了許多被拍者的姿勢,好像以後的人祗能夠從同樣的表情去理解現時不同的人。

書中又把著名油畫中的裸體女性,和一名現代裸體模特兒的照片并列,讓讀者清楚的意識到,畫中及相中的女性,其眼神是一致的。兩者都把眼神對焦,好讓與後來的觀看者的眼神對接上來,達到取悅的效果。換句話說,許多著名的油畫,尤其是畫了裸體女性的那些油畫,與現代色情刊物上的裸體女郎,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并無高低之別。問題就出在眼神那裏。

需要說明的是,此文中的許多觀點,都是筆者自己的延伸,因爲這本《觀看之道》可是一本感覺上圖畫多過文字的書籍,觀點獨特,容易讀完,但要怎樣消化,則考驗功夫了。先借此書說明一些有趣的觀點,以便借此帶出一些下次將會推介的,研究色情文化的書籍。最後,先再次向那位同姓的女性友人道歉,相信她看到本文的結論時會被氣炸。下文再續。


圖書資料:

[]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Monday, July 20, 2009

第二季《踟躕》制作班底

編輯 陳沛文

陳聞天

林慧欣

校對 陳明敏

設計 蔡俊偉

網頁 張瑞玲

裝訂 陳嘉怡

龔偉健

溫奕倫



來稿請投chichu2009@gmail.com。歡迎10002000字的書話、書介或書評,請注明真實姓名、筆名(如有)、相關書本資料和圖片、聯絡號碼以及電郵。本刊亦有<交流>版位,歡迎任何意見、批評和疑問,或游覽chichu2009.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