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09

讀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雲來雲去/陳文輝


近日,重讀了羅宗強先生的《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本書共四版:199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1992年臺灣文史哲出版社再版(繁體字版)、2003年南開大學出版社三版以及2005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四版(收入《名家學術文庫》)。羅氏在後記中雖聲稱本書祗是撰寫《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時的“副產品”,但羅氏斷斷續續寫了四年才完成的這本小書,實是古典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

羅氏以東漢和帝後期爲上限,以劉宋的建立爲下限,深入地探討了士人心態的變化及其原因。祗要比較那遵循森嚴的師法家法、擁有強烈的儒家正統觀念的漢代士人與那晉宋之交瀟灑飄逸、追求寧靜的精神天地的東晉名士,士人心態在這段時期中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是無法忽略的現象。在期間,士人心態經歷了四次重大的改革:從漢末士人對大一統政權“由親近而走向疏離”之情感的變化、到正始士人“充滿著哲學的意味”之思想的變化、再到西晉名士“任自然而縱欲”之行爲的變化、最后到東晉名士“寧靜高雅”之人生理想的變化,形成了四個鮮明階段。

羅氏指出個別士人的心態雖然千差萬別,但就士人群體普遍的心理趨勢而言,主要受著政局和哲學思潮兩大因素的影響。漢末至兩晉是政局與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羅氏能敏銳地甄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事件,將一團亂絮的歷史與玄理梳理出其前因后果與發展脈絡,并據此分析其與士人心態之間的交互影響,實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羅氏又從對玄學發展的分析中,提出“玄學思潮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現實生活的需要”這一觀點,對于筆者了解和評價魏晉人士與玄學都提供了很大的啟發。

本書雖然是以反映士人群體普遍心理趨勢的歷史真相爲目標,但羅氏除了宏觀地論述了每個時期的趨勢,還搜集、辨析了大量的史料,從微觀的角度進行了相當深入而細膩的個案探討,讓所論述的大趨勢不但不會抽象難解,反而生動鮮明。如探討嵇康被殺的悲劇結局時,揭示并細致地論述了嵇康的人生觀與司馬氏政權的政治理念之間的不相容,對此問題下了相當有說服力的結論,尤其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謂人心叵測,別說遙遠的古人,就算是同處一個時代的當代人在想甚麽,以目前心理學的發達仍然不好分析;隔著一千八百多年的時光,要從有限的文獻材料中推測古人的“心態”無疑是一件困難事。特別是從建安算起到劉宋建立年間,魏晉士人的行爲和思想是如此多元而復雜;要從這千差萬別的行爲和思想中,歸納出魏晉士人心態那“總的大體一致的趨向”,更是難上加難。今日重看此書,體會其中難處,對作者廣博的學問與嚴謹的學風不由得萬分欽佩。


圖書資料: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